别慌 中国LNG空间还有这么大
时间:2020-08-27 18:38

截至目前,国内有21个接收站具备生产能力,新规划的LNG接收站也超过20个,全球接收站在2018年时总共只有100多个。所以很多人担忧,LNG接收站像很多行业一样,不久之后就会过剩,并对目前热火朝天的LNG贸易波冷水。

 

    现实比想象丰富,LNG的空间还很大。受到管道气输送能力的限制,中国天然气消费新增长量几乎等同于进口LNG的成长空间,国内产量增长实在有限。

 

    根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统计,2018年全年天然气消费量2766亿立方米,同比增长16.6%,2017年天然气消费量2373亿立方米,年新增量超过390亿立方米,是2106年天然气消费再次快速增长以来最高。
 

 

    天然气在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7.8%,距离“十三五”10%的目标还差2.2%,已现实趋近。国内天然气产量达到1512亿立方米,小幅度增长。进口天然气首次突破1000亿立方米,消费量快速增长主要靠进口LNG满足。

 

    这也造成中国天然气进口在去全球的提升,2018年进口1254亿立方米,同比增31.7%,全球占比10%,对外依存度45.3%。

 

    2018年,全球天然气消费约3.86万亿立方米,增速5.3%,比之前平均2.3%的增速高3%。不出意外,天然气是各能源品类中增长最快的。

 

    中国2766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消费量,跻身全球第三。美国2018年天然气消费量8208亿立方米,同比增长11%,占全球总消费量的1/5。俄罗斯天然气消费量4545亿立方米,中国消费量2766亿立方米,增幅分别为6.99%和16.56%。

 

    LNG增速更高一筹,2018年全球液化能力增至3.83亿吨/年,同比增7.8%。新增产能3115万吨/年,集中在美国、俄罗斯和澳大利亚。全球LNG贸易量为3.24亿吨(约合4406亿立方米),同比增10%。

 

    中国LNG进口5400万吨(合674亿立方米),占全球贸易量六分之一,增速41.1%(现货量超1800万吨,占比34%),是全球LNG贸易量增速的4倍。

 

    就中国天然气情况而言,国内天然燃气产量相对稳定,增速有限,管道气受到建设周期和特性的影响,增量也有限。中国天然气进口已经形成东北中俄东线、西北中亚管线以及筹划多年的中俄西线、西南的中缅管线、沿海海气登陆的格局。

 

    管道气2018年进口量520亿立方米,相比2017年的390亿有大幅提升,但也基本在管道输气量以内。

 

    截至目前,西北中亚管道建成A、B、C线,合计年输气能力550亿立方米,西南中缅管道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。是所有的输气能力。

 

    中亚D线设计输气能力300亿立方米/年,预计要到2021年建成。中俄东线2014年开工建设,最快2019年底才能输气,设计年输气380亿立方米。参照中俄东线的谈判进程,中俄西线实际落定时间未定。到2021年以后,管道气进口输送能力将达到1350亿立方米,比2018年进口天然气多出100亿方。

 

    2018年现有进口管道管输能力利用率78%,已经属于很高的水平。预期建成投运的管道仅相当于两年新增天然气消费量,考虑到管道利用率和气源协调,假设利用率维持78%,管道气进口增加大体在500亿立方米左右,到时依然满足不了需求。

 

    我们分析最近5年,LNG占进口天然气的比重,已经从40%多上升到接近60%,即除非有新建管道,不然管道气进口量不可能有大的提升,进口管道建设还受制于气源,跨多个国家的管道牵扯的因素更多。

 

    按照能源发展规划,203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15%,天然气消费量4000亿立方米,国内天然气产量2000亿立方米(这是根据现有产量和增长率的估计数),管道气进口1000亿方简单测算,进口LNG的空间也有1000亿立方米,约合8000万吨。

 

    这里对进口管道气并没有更多考虑气源、供应能力。所以进口LNG的量显得较小,按现在较为悲观的推测,国内天然气产量达到1600亿立方,进口100亿立方测算,进口LNG很快就超过日本达到9000万吨,甚至超过1亿吨。

 

    2018年进口5400万吨之上的都是增量,至少有5000万吨的空间,包括贸易、接收站都将释放机会。

 

    需要强调的是,借由全球LNG需求量快速增长,LNG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市场。需求、贸易、上游投资以及接收站、管道布局都要在全球进行。局限在中国,将只能获取下游的利润。



Copyright© 2020 版权所有 沪ICP备09096885号-9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2667号 技术支持:撼云网络

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二维码

服务热线

400-0021-800

扫一扫,关注我们